剂型,是在方剂组成之后,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不同的性能,加工制成一定形态的制剂。中药的剂型历史悠久,早在《内经》的13首方剂中,就已经出现汤、丸、散、膏、酒、丹等剂型。后世又 多有发展,研制出片剂、冲剂(颗粒剂)、注射剂、糖浆剂、口服液、茶剂、露剂、熏洗剂、坐浴剂等。一般认为,传统中药四大主要剂型为:汤剂、散剂、丸剂、膏剂。
“汤者荡也,去大病用之。”汤剂古称“汤液”,是将中药饮片加水(或酒)浸泡后,再煎煮一定时间,去渣取汁,制成的液体剂型。是临床运用最古老、最广泛、最能够体现中医药独特优势的剂型。主要为内服,也可外用洗浴、熏蒸及含漱。优点是吸收快、能迅速发挥药效,特别是能根据病情变化而随证加减,全面、灵活的切合个体病症需求。缺点是制备及携带储存相对不变。
“散者散也,去急病用之。”散剂是将中药粉碎混合均匀,制成的粉末状制剂。可分内服和外用两类。外用多掺撒疮面或敷于患病部位。内服散剂多以温开水冲服或直接吞服。其特点是制作简便、吸收较快、节省药材、便于携带,缺点是小儿及吞咽困难者服用不便。
“丸者缓也,舒缓而治之也。”丸剂是将中药粉碎成细粉或提取浓缩,加适宜的黏合剂,制成球形的固体剂型。与汤剂相比,具有吸收较慢、药效持久、节省药材、便于服用与携带的特点。适用于慢性、虚弱性疾病。缺点是对于一些脾胃虚弱,消化力差的病员不太适合。
膏剂是将中药用水或植物油煎熬去渣而制成的剂型。分内服和外用,而内服膏剂又分流浸膏、浸膏、煎膏;外用膏剂分软膏、硬膏两种。我们平时所说的膏方就是煎膏,又称膏滋,是将中药加水反复煎煮,去渣浓缩后,加炼蜜或炼糖制成的半固体制剂。其优点是体积小、含量高、便于服用、口感甜美,具有滋润补益作用。一般用于慢性虚弱患者,有利于较长时间用药,较受养生滋补者欢迎。
上述任何一种剂型都有其优点和不足,在选择的时候,要多方面考量。依据自身因素和客观条件进行综合选择最适合的剂型,方能达到预期的目的,否则事倍功半。